简介
文身俗称
刺青,古文言文中叫
涅,是在人单调的皮肤上刻画出理想中的画面,成为人生的永恒,留住记忆作为人生中最美的图画,原本就不是坏人专属的标记。有人说,文身是美丽、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征,也是独特个性和自我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是个人信仰的表现。很多人喜爱上了这种疼痛的美丽,并将文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有一种新的
希望,新的寄托,新的开始。
文身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生活中文身给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议的,很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专利品,其实这种观念并不适合现代,近几年来社会日渐开放民众大量接受欧美、日本等国的文化资讯,现代人不像以前那么传统,已不再把文身当作禁忌,在文身人员中有些是夫妻、情侣,表作爱意将对方的相貌留在身上,亦有些是看见不乾净,从而用之避祸驱邪。
纹身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类型。
第一种是毛利人流传下来的,用鲨鱼牙齿及动物骨刺捆上木棒蘸上墨水,用小锤敲击入肤。
第二种是用数根针绑在一起捆在木棒上,手工点刺入肤。
第三种是用电机带动针刺入皮肤,此种方法是当今文身师常用的方法。
现代人对文身的理解又是包罗万象,极具个性化的。这种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图案将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身体语言的纪念性,激励性,解脱性,每个人的理解又不尽相同。
2500年前女性木乃伊手臂上有明显墨色残留中国古代开始就有关于
刺青的记载,先秦时代以来
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曾出现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文字,其他还有用刺青来作警示的例子如
岳母刺字的故事.但慢慢刺青已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例如在
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身满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
鲁智深、九纹龙
史进与浪子
燕青(燕青)。
部份的刑罚让人对
刺青产生负面的印象,但在许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种社会阶级与地位的象征。包括台湾
泰雅族和
赛夏族之内,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都有在面部刺青的传统,
古埃及更利用刺青来画分社会地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红色,类似现代的文唇、文眉等永久性彩妆的美容方式。
上古三代时,福建境内至少居住着7支互不相属的土著部族,古文献称之为“七闽”。春秋末,楚灭越国,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福建土著为“闽越”,他们喜欢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最重要的习俗是以蛇为
图腾、
断发文身,盛行原始
巫术。《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如闽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称蛇种”,并不讳言。他们在宫庙中画塑蛇的形象,定时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见蛇离船而去,则以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带
疍民妇女,发髻上多插着昂首状蛇形银簪,其寓意亦为不忘始祖。
日本江户时代的纹身,1870年与原始宗教信仰相辅相成的巫术在闽越人中也相当盛行。闽越人流行断发文身的习俗,《汉书·严助传》说:“(闽)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这实际是原始巫术的“模仿术”,剪去头发、在身上文上蛇的图案,用以吓走
水怪。如《说苑·奉使》所称:越人“劗发文身,灿烂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闽越族的后裔一直保留着
断发文身的习俗。越巫在秦汉时名扬天下,汉武帝也深信不疑。他下令在皇宫中建越祝祠,设越巫,用越人的“
鸡卜”,祈求长寿。
《隋书》记载台湾少数民族妇女手臂上有虫蛇花纹,直到清代台湾少数民族仍有断发文身之俗。
文化差异
社会现象
在一些群体当中,刺青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刺青能得与同侪的认同,在黑社会帮派中,有时刺青普遍来说,也是入会考验之一,因此给人刺青是与
黑道中人挂钩的印象;在现代香港帮派成员中通常都在左臂上文一条青龙,右臂上文一只
白老虎,因而有“左青龙,右白虎”这句话来代表黑社会份子。
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与身体展现的文化兴起,大家逐渐能接受身体的表现型式,爱好刺青者会组成联谊社团,定期举行展览会,
贝克汉姆将刺青图案社会艺术品,有名的刺青师傅也被视为艺术家,社会学 或人类学者也会以流行的角度来研究这种带有暴力色彩的流行文化。不少艺人会选择刺青来强调自己的个人风格,例如
王菲与
谢霆锋就曾经弄了一对“
情侣装”的文身;
贝克汉姆将爱妻维多利亚(Victoria)的名字用四个印度文字文在了左手前臂文上。
国外文化
在西方社会中,那些喜欢文些新奇图案的往往就会文几个不一定连贯
J.R.史密斯的中文字,例如NBA球员坎比(Marcus Camby)即在自己的右手上臂刺上“勉族”二字,以及NBA球员艾弗森(Allen Iverson)同样在自己脖子处刺有“忠”字。
在香港反而会文印度文字,东方人也选择英文字当作
刺青图案。
在日本的爱好刺青者,有时是出自对刺青名师的崇拜,希望能在身上留下刺青师傅的作品,有些日本人喜好
浮世绘等有民族代表性的刺青。
国内习俗
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各民族中,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的男子有文身的习俗。他们在腿、胸、背、臂等处,用针刺各种文饰,涂以蓝靛或胆汁等成青色而终生不褪,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据近代《车里
岳母刺字》一书的归纳,文身的图案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有象、虎、豹、龙马、鹿、猴等;第二类的图案有云纹、方形、圆形、花卉等;三是文字类,有傣文
佛咒和成句佛经;四是其他类,有曲线、直线、
几何图形等。
文身作为一种习俗,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越人的“
断发文身”,其最早的原因正如《淮南子》一书所说的,这里“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
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这就是一种朴素的仿生,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傣族传说中的一位男青年得到
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
水怪也不伤害,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的巫术。傣族中的另一个传说是一位男青年因有文身吓坏了魔鬼而杀死了他,正是这种避邪防害的异曲同工。
在唐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蛮夷分为“绣脚蛮”、“绣面蛮”和“雕题蛮”数种。明时《百夷传》云:“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文身既
Horiyoshi III示男女之别,又别民族之异。在文身图案中的傣文、佛碣是佛教传入和有了文字以后的发展。傣族传说是佛祖为了使小和尚专心听经、以修正果而画上的花纹。这也许是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变成了有知识的“熟人”吧!至于一些学者和文身者所说的,文身是为了赢得女人的爱情,也许不无道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文身,追根溯源应是他们信
鬼神的先民对某些活动如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对有害动物或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惧。后来,尚巫咒的先民认为龙虽恶、虎虽毒,他们也不会伤其幼儿,身上有了鱼鳞状和猛兽图案以及后来的佛碣,既可把自己当成“龙儿”、“虎子”又可求得神、佛的庇佑。文身就是古代人们为适应
特殊环境,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态和所采取的谋略。
非洲文身
科伊塔人非洲原始的文身艺术,主要存在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地区,当地的伯帝部落、摩西部落和苏尔玛部落的土著居民会在身上纹上原始的文身图案,其中乌干达的卡拉莫乔人的伤痕文身十分著名。伤痕文身,单单从这四个字上面,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文身的原始和野蛮,而事实证明,这种文身确实是很野蛮的,文身时,文身师把皮肤用刀片挑开,然后再用刀片划开皮肤,这一过程长达十分钟,期间没有使用任何麻醉药物,然后再将一种药物填进伤口中,这样等到文身伤口愈合后,伤痕文身便形成了。这种伤痕文身图案没有固定的文身位置,前额,肩膀,肚皮,胸部等等,文身者大多是非洲少年,而“文身师”则大多是少年的家长,为了不让家人“丢脸”,被文身的少年们即使再疼,也会强忍住泪水。因为这种类似刀片的文身工具是共用的,所以因为文身而引起的传染疾病,在当地也十分常见。
文身风格
习俗
文身代表一个人的个性和信仰、文身产生于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
萨摩亚传统纹身文饰肤体的习俗。在18世纪前文身都被称为刺青(在文身机出现前及18世纪前,文身都是通过针刺到皮肤上,所以文身又称
刺青),即经针或文身机在身体某部位留下不褪色的图案。花纹有鸟兽花卉或图腾、经文、八卦等。反映其审美意识及宗教观念。在中国,高山、德昂、黎、独
龙、傣、布朗、基诺等族皆有文身习俗。
部落风格
部落文化对于文身业有巨大的影响,你能看到摩托车族的T恤衫上印有部落文化的图案。他们是用鲨鱼牙齿及动物骨刺捆上木棒蘸上墨水,用小棒敲击入皮肤,图案多为黑色,由线条的粗细组成。
图腾都是此演变而来的。
摩托车族的风格
20世纪60年代,美国摩托车族是这个国家和文身联系最密切的一个群体,甚至超出了水兵。摩托车族的文身风格及内容与传统的文身截然不同,几乎都是黑色的,单针文刺,线条细腻,通常与奇卡诺和
囚犯文身有联系。摩托车族的文身与传统工人阶级的文身图案也不一样,其主题与爱国、军队无关,明显表现反社会。
日本传统风格
日本的文身最早多文刺在脸部,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前,神话中的英雄和
武士常在身上纹鲤鱼、龙和老虎等图案,这些图案经常周围经常是有规则的的波浪(也就是板雾)、条纹和花(包括:樱花、菊花和牡丹花),并且多为浮士绘风格。
写实风格
写实风格,近些年随着文身艺术家们的技术提高,工具更为先进化,文身近似皮肤表面的绘画。随着绘画种类的划分,文身也随之出现了更为精致的处理手法,近似立体真实的——写实风格。
肖像风格
肖像风格,对喜欢刺青的人更具有
诱惑力与纪念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刺青来纪念过世的亲人,崇拜的明星,自己的后代等。由于人物刻画所需的神态特点给刺青的技术要求更为高深。需要刺青师有更深厚的功底,与抓型的能力。是刺青技术中比较高深的层次。
国画风格
在文身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身的风格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国画风格的文身与其他风格的文身不同,国画风格的文身更倾向于体现作品的意境美。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国画风格的文身在众多的文身风格当中,可谓是独树一帜的新兴的风格门类。
New School
New School是美式文身风格,也叫美式新传统,依据在老派风格(old scho
New Schoolol)上的新派创作,取材依旧延续了老派风格里的卡通、美女、海员生活、燕子、工人元素、嬉皮元素等,新派风格里更增添了动漫、游戏、街头涂鸦等夸张元素。色彩方面区别老派文身比较中规中矩的大面积纯色平涂和毫无韵律变化的切线,新派不言而喻。线条粗细变化韵律感强,纯色、渐变色、近似色、互补色多种方面色彩搭配构成醒目的强烈视觉冲击力。old是当时年轻人的最喜欢的时尚风格,new则是现今年轻人的态度表达所选风格。而这两种风格如何在文身图案中体现,可以通过看图的时尚感来区别,毕竟old school 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东西了,而new school 是这个世纪的产物,看图案的组成元素基本就可以区分到底是new school还是old school。
古代意义
文身(Tattoo)在古代起因很多,也比较复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早在原始人类时期,那时的古人就会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脸上画出纹络。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吓唬敌人。初民最初用粘土、油脂或植物汁液来涂抹身体,是因为认为这对身体是有益的,如古代挹娄人“冬以豕膏涂身以御风寒”,后来,逐渐觉得这样涂抹身体是美的,于是就为了审美的快感而涂抹其身体。战斗和狩猎负伤而留下的疤痕被妇女认为是勇武壮美的男子的标志,也会使残体装饰盛行起来。而更多的原始人在自己的皮肤上画一些被认为是他们部落祖先的动物-图腾,一旦它作为本氏族正式成员的标志确立起来,文身也就成了一种制度。至于有些古书上记载的“文身以避蛟龙之害”则又是另一种风俗观念了。估计约一万四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埃及金字塔内存放超过四千年的木乃伊,男女贵族身上各刻有明显的文身杰作。文身被定义为他们社会等级和部落联盟的诠释。
文身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意义,这就是原始初民得到了能过性生活的权利。大量的民族学材料证明,作为民族图腾标志的原始文身,虽然在文身的氏族里人人必行,但是在时间和年龄上却有固定的要求,即一般以成年入社式为中心,或者从童年开始,到举行成年式时完成,或者从成年式时开始,过后几年完成。还没有见到过在此年龄限制以外的报道。由此可见,文身和成年密切联系,而成年又和可以过性生活密切联系。因此,与文身的痛苦共生的是原始部落的青壮年获得氏族正式成员资格和能过性生活的愉悦,由此也可以推断,原始初民过性生活在前面所述的几种性禁忌外,还存在一种年龄的限制。